波函数的有效势诠释分析 关于光速不变 通过推迟势方法推导狭义相对论 推迟势数学推理总结 狭义相对论的特殊情况-快子 球面波的旋度总结 电场的洛伦兹变换总结 玻尔模型的两种推导方法 一维谐振子弹性系数k总结 不同坐标下光速不变 总动能 狭义相对论关联的内容 泡利方程与狄拉克方程的非矩阵形式 狄拉克方程自旋总结 有源波动方程与无源波动方程的变换 由普朗克公式到库伦势修正 质能方程的推导 双生子佯谬3 薛定谔方程概率密度总结 泡利矩阵的推导 洛伦兹变换的一个简单证明 波动方程的伽利略变换 洛伦兹变换的本质 斜线方式证明洛伦兹变换 同时性与洛伦兹变换 假定t成线性关系推导洛伦兹变换总结 使用微分推导洛伦兹变换总结 利用光速可变推导洛伦兹变换 狭义相对论:光速不变和光速可变 洛伦兹变换证明六 康普顿散射总结 推迟势的坐标关系总结 双生子佯谬 洛伦兹变换的几何意义 洛伦兹变换证明五 最简单明了的证明 洛伦兹变换的几个问题 巴拉丁:几个问题 巴拉丁:去掉电子半径r和证明谐振子的g因子为2 巴拉丁:洛伦兹变换推导方法4 巴拉丁:洛伦兹变换推导方法3 巴拉丁:洛伦兹变换的推导2 巴拉丁:洛伦兹变换的推导1 巴拉丁:量子纠缠函数初探 巴拉丁:用电场磁场关系探究狭义相对论的本质 巴拉丁:不确定性原理的新理解 巴拉丁:德布罗意关系与物质波的本质 巴拉丁:狭义相对论的洛伦茨变换的物理意义探索
波函数的有效势诠释分析
前面省略了一些对波函数的计算。。。 对e^{-r/a_0}/r积分 我们来计算积分: \[ \int \frac{e^{-r/a_0}}{r} , dr \] 这是一个在量子力学、电磁学中常见的积分形式。我们分情况讨论:不定积分 和 定积分(从 0 到 ∞),因为后者在物理中更有意义。 ✅ 一、不定积分 \[ \int \frac{e^{-r/a_0}}{r} , dr \] 这个积分没有初等函数表达式,它的结果用指数积分函数(Exponential Integral)表示。 令 \( \lambda = \frac{1}{a_0} \),则积分变为: \[ \int \frac{e^{-\lambda r}}{r} , dr = -\mathrm{Ei}(-\lambda r) + C \] 其中 \( \mathrm{Ei}(x) \) 是指数积分函数,定义为: \[ \mathrm{Ei}(-x) = -\int_x^\infty \frac{e^{-t}}{t} dt \quad (x > 0) \] 所以: \[ \boxed{ \int \frac{e^{-r/a_0}}{r} , dr = -\mathrm{Ei}\left(-\frac{r}{a_0}\right) + C } \] ...
氢原子光谱推导分析
分析: 为什么角动量算符能得到角动量的量子化 为什么径向方程能得到波尔的能量量子化一样的结果 薛定谔方程推导氢原子的解的详细过程 氢原子薛定谔方程解的详细推导 氢原子是量子力学中少数几个可以精确求解的体系之一。下面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分离变量法求解氢原子的定态薛定谔方程,得到其波函数和能级。 1. 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 氢原子的哈密顿量为: \[ \hat{H} = -\frac{\hbar^2}{2\mu}\nabla^2 - \frac{e^2}{4\pi\epsilon_0 r} \] 其中 \(\mu = \frac{m_em_p}{m_e+m_p}\) 是约化质量,\(r\) 是电子与质子间的距离。 定态薛定谔方程为: \[ \left[ -\frac{\hbar^2}{2\mu}\nabla^2 - \frac{e^2}{4\pi\epsilon_0 r} \right]\psi(\mathbf{r}) = E\psi(\mathbf{r}) \] 2. 球坐标系下的分离变量 在球坐标系 \((r,\theta,\phi)\) 中,拉普拉斯算符为: \[ \nabla^2 = \frac{1}{r^2}\frac{\partial}{\partial r}\left(r^2\frac{\partial}{\partial r}\right) + \frac{1}{r^2\sin\theta}\frac{\partial}{\partial\theta}\left(\sin\theta\frac{\partial}{\partial\theta}\right) + \frac{1}{r^2\sin^2\theta}\frac{\partial^2}{\partial\phi^2} \] 设波函数为: \[ \psi(r,\theta,\phi) = R(r)Y(\theta,\phi) \] 分离变量后得到: 径向方程: \[ -\frac{\hbar^2}{2\mu}\frac{1}{r^2}\frac{d}{dr}\left(r^2\frac{dR}{dr}\right) + \left[ \frac{\hbar^2\ell(\ell+1)}{2\mu r^2} - \frac{e^2}{4\pi\epsilon_0 r} \right]R = ER \] ...
氢原子解分析
分析薛定谔方程求解氢原子的数学过程: 分析为什么能量子化能量, 与经典算法对比,看看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量子化, 如果是角动量算符导致的量子化,分析角动量算符 量子化与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有没有关联 分析为什么薛定谔方程能和经典算符的解符合,为什么方程能有效 分析方程的波函数作为概率解释是否靠谱,黑体辐射公式与概率解释的关系 对比一维谐振子解的推导过程 通过分析数学推理过程发现新关系新解释,这相当于垃圾堆里淘金,在别人丢弃的垃圾堆里发现那些被忽视的宝贝 分析为什么薛定谔方程能解出氢原子光谱 薛定谔方程能够成功解出氢原子光谱,是因为它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出发,精确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库仑势场中的行为,从而自然地导出了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和光谱特征。下面我们逐步分析其原因: 一、氢原子的物理模型 氢原子是最简单的原子,由一个质子(原子核)和一个电子组成。电子在质子产生的库仑势场中运动,其势能函数为: \[ V(r) = -\frac{e^2}{4\pi \varepsilon_0 r} \] 这是一个中心力场问题,具有球对称性,适合用球坐标系求解。 二、薛定谔方程的建立 非相对论性、不含时的薛定谔方程为: \[ \hat{H} \psi(\mathbf{r}) = E \psi(\mathbf{r}) \] 其中哈密顿算符为: \[ \hat{H} = -\frac{\hbar^2}{2\mu} \nabla^2 + V(r) \] 这里 \(\mu\) 是电子与质子的约化质量(近似为电子质量),\(V(r)\) 是库仑势。 三、分离变量法求解 由于势能是球对称的,使用球坐标 \((r, \theta, \varphi)\) 将波函数分离变量: \[ \psi(r, \theta, \varphi) = R(r) Y_{\ell m}(\theta, \varphi) \] \(Y_{\ell m}\) 是球谐函数,对应角动量量子数 \(\ell\) 和磁量子数 \(m\)。 径向部分 \(R(r)\) 满足径向薛定谔方程。 通过数学求解(包括级数展开、渐近分析、多项式截断等),得到: ...
关于光速不变,追问Qwen
这是根据前面的推导(关于光速不变)向Qwen的提问验证。 在推迟势中,假设x’是相对于光源的位置,求光源发出的光,相对于x’观察者的光速,不要使用狭义相对论 我们来讨论在“推迟势”(retarded potential)框架下,光源发出的光相对于某个观察者的位置 \( \mathbf{x}’ \) 的传播速度问题,并且不使用狭义相对论,而是基于经典电磁学(即麦克斯韦方程组)的视角进行分析。 一、背景:推迟势的基本思想 在经典电动力学中,推迟势(retarded potential)是描述电磁场传播需要时间的数学工具。当一个电荷在时间 \( t \) 发出的信号(如电磁波)被远处的观察者接收到时,由于信号以有限速度传播,观察者在位置 \( \mathbf{x}’ \) 于时间 \( t \) 接收到的场,实际上是由电荷在更早的时间 \( t_{\text{ret}} = t - \frac{|\mathbf{x}’ - \mathbf{x}_s|}{c} \) 的状态决定的。 这里的 \( \mathbf{x}_s \) 是光源(源点)的位置,\( \mathbf{x}’ \) 是观察者的位置,\( c \) 是真空中的光速。 二、问题解析 你问的是: “在推迟势中,假设 \( \mathbf{x}’ \) 是相对于光源的位置,求光源发出的光,相对于 \( \mathbf{x}’ \) 观察者的光速,不要使用狭义相对论。” 我们来一步步理解: “\( \mathbf{x}’ \) 是相对于光源的位置”:可以理解为从光源指向观察者的位移矢量,即 \( \mathbf{x}’ = \mathbf{r} \)。 光源在某时刻发出光信号。 该光信号以速度 \( c \) 在真空中传播。 问:这个光相对于位于 \( \mathbf{x}’ \) 的观察者的速度是多少? 注意:这里强调“不使用狭义相对论”,所以我们基于经典物理(即麦克斯韦理论 + 绝对时空观)来回答。 ...
量子力学诠释
这里的波函数和量子力学诠释,主要是指哪些量子力学的内容 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及其诠释问题,主要涉及以下核心内容,涵盖数学形式、物理现象和哲学争议: 1. 波函数的数学定义与性质 薛定谔方程:波函数 \(\psi(x,t)\) 服从 \(i\hbar \partial_t \psi = \hat{H} \psi\),描述系统的确定性演化。 概率幅:\(|\psi(x,t)|^2\) 给出粒子位置(或其他可观测量)的概率密度。 叠加原理:波函数可以线性叠加(如 \(\psi = \psi_1 + \psi_2\)),导致干涉效应。 希尔伯特空间:波函数是抽象空间中的矢量,内积表示概率幅。 2. 触发诠释问题的关键物理现象 双缝干涉:单个粒子通过双缝后产生干涉条纹,表明波函数是幅度叠加(非经典概率)。 量子纠缠:多粒子系统的波函数无法分解为单粒子态的乘积(如贝尔态 \(|\Psi\rangle = \frac{|01\rangle + |10\rangle}{\sqrt{2}}\))。 测量坍缩:测量时波函数随机“跳变”到某个本征态(如位置测量后粒子定域化)。 不可克隆定理:量子态无法被完美复制,区别于经典信息。 3. 诠释问题针对的核心矛盾 测量问题: 为什么幺正演化(薛定谔方程)与测量时的坍缩(投影假设)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则? 测量是物理过程还是主观行为?(如“观测者”是否特殊?) 波函数的实在性: 波函数是物理实体(如场)还是知识工具(如概率分布)? 爱因斯坦的质疑:“月亮不看时是否存在?” 经典与量子的边界: 为什么宏观世界没有叠加态?(薛定谔猫的悖论) 退相干理论如何解释量子到经典的过渡? 4. 具体涉及的量子力学内容 基本假设: 波函数描述系统状态。 可观测量对应算符,本征值为可能结果。 测量导致波函数坍缩到对应本征态。 系统演化由薛定谔方程决定。 (不同诠释对这些假设的解读不同) 关键实验: 双缝实验(波粒二象性) 贝尔实验(否定局域隐变量,支持量子非局域性) 延迟选择实验(挑战“经典因果性”) 数学工具: 希尔伯特空间、算符本征值问题 密度矩阵(混合态与纯态的区别) 退相干理论(环境相互作用导致的量子-经典过渡) 5. 诠释问题为何不可避免? 数学形式 ≠ 物理解释:薛定谔方程未说明“波函数是什么”,仅给出计算规则。 实验现象挑战经典直觉:叠加、纠缠、非局域性无法用经典概率或场论解释。 哲学预设的分歧: 实在论(波函数对应物理实体) vs. 工具主义(波函数是预测工具)。 决定论(隐变量) vs. 非决定论(坍缩随机性)。 总结:波函数诠释的核心议题 量子力学的数学框架是明确的,但以下问题需要诠释: ...
使用推迟方法推导波动方程
在前面我们得到x方向的坐标变换: \( x=x’+vt’\) \(t=t’+x’v/c^2\) 根据上面两个式子,可以得到反变换: \(x’=\gamma^2 (x-vt)\) \(t’ =\gamma^2 (t-xv/c^2)\) 假设函数f(x,t)符合上述变换,有: \(\frac{\partial}{\partial t} = \frac{\partial x’}{\partial t} \frac{\partial}{\partial x’} + \frac{\partial t’}{\partial t} \frac{\partial}{\partial t’}\) \( = -\gamma^2 v \frac{\partial}{\partial x’} + \gamma^2 \frac{\partial}{\partial t’} = \gamma^2 \left( -v \frac{\partial}{\partial x’} + \frac{\partial}{\partial t’} \right) \) \(\frac{\partial}{\partial x} = \frac{\partial x’}{\partial x} \frac{\partial}{\partial x’} + \frac{\partial t’}{\partial x} \frac{\partial}{\partial t’}\) \( = \gamma^2 \frac{\partial}{\partial x’} - \gamma^2 \frac{v}{c^2} \frac{\partial}{\partial t’} = \gamma^2 \left( \frac{\partial}{\partial x’} - \frac{v}{c^2} \frac{\partial}{\partial t’} \right) \) ...
有效质量
我们有一个由两个小球和弹簧组成的系统,其哈密顿量为: \[ H(x_1, x_2) = \frac{p_1^2}{2m_1} + \frac{p_2^2}{2m_2} + \frac{k_1}{2}(x_1^2 + x_2^2) + \frac{k_2}{2}(x_1 - x_2)^2 \] 简正坐标与解耦 分析力学告诉我们,可以通过适当的坐标变换(简正坐标)将哈密顿量解耦为两个独立的简谐振子。解耦后的哈密顿量形式为: \[ H_{\text{eff}}(x_1, x_2) = \frac{p_1^2}{2m_1^*} + \frac{p_2^2}{2m_2^*} + \text{势能项} \] 其中,\( m_1^* \) 和 \( m_2^* \) 是等效质量,势能项通常为 \( \frac{1}{2} \omega_1^2 q_1^2 + \frac{1}{2} \omega_2^2 q_2^2 \),这里 \( q_1 \) 和 \( q_2 \) 是简正坐标。 具体步骤 写出势能部分: \[ V = \frac{k_1}{2}(x_1^2 + x_2^2) + \frac{k_2}{2}(x_1 - x_2)^2 \] 展开后: \[ V = \frac{k_1 + k_2}{2}x_1^2 + \frac{k_1 + k_2}{2}x_2^2 - k_2 x_1 x_2 \] ...
辐射波形成的原因
接前面一篇,继续。 之所以有波动的出现,是因为在有了\nabla^2 E的基础上,有\partial^2 E/\partial t^2 不为0,\nabla^2 E代表什么?\partial^2 E/\partial t^2代表什么 这是一个极为深刻且核心的问题,触及电磁波产生的本质。 你问: “之所以有波动的出现,是因为在有了 \( \nabla^2 \mathbf{E} \) 的基础上,有 \( \partial^2 \mathbf{E}/\partial t^2 \neq 0 \)” 并追问: \( \nabla^2 \mathbf{E} \) 代表什么?\( \partial^2 \mathbf{E}/\partial t^2 \) 代表什么? 我们来从物理和数学两个层面彻底回答。 ✅ 一、波动方程的来源 真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导出电磁场的波动方程: \[ \nabla^2 \mathbf{E} - \mu_0 \epsilon_0 \frac{\partial^2 \mathbf{E}}{\partial t^2} = 0 \quad \Rightarrow \quad \Box \mathbf{E} = 0 \] 其中 \( \Box = \nabla^2 - \frac{1}{c^2} \frac{\partial^2}{\partial t^2} \),\( c = 1/\sqrt{\mu_0 \epsilon_0} \) ...
推迟势的波形状
辐射项之所以能脱离电荷,是因为它的方向是垂直于v和n?但匀速运动产生的磁场也是垂直于v的 这是一个极其深刻、触及电磁辐射本质的问题! 你问: “辐射项之所以能脱离电荷,是因为它的方向是垂直于 \( \mathbf{v} \) 和 \( \mathbf{n} \)?” 并指出: “但匀速运动产生的磁场也是垂直于 \( \mathbf{v} \) 的” 这说明你已经意识到:仅仅“方向垂直”不足以区分束缚场和辐射场。我们来彻底澄清这个问题。 ✅ 一、核心答案 ❌ 辐射场能脱离电荷,不是因为它“方向垂直于 \( \mathbf{v} \) 和 \( \mathbf{n} \)”,而是因为它: 随距离衰减为 \( 1/R \)(而非 \( 1/R^2 \)) 携带净能量流向无穷远(坡印廷矢量 \( \mathbf{S} \propto 1/R^2 \),总功率有限) 是加速度相关(\( \propto \dot{\boldsymbol{\beta}} \)),能脱离源独立传播 在远场形成横波结构(\( \mathbf{E} \perp \mathbf{n}, \mathbf{B} \perp \mathbf{n} \),且 \( \mathbf{E} \perp \mathbf{B} \)) 👉 方向垂直是结果,不是原因。 能量能流到无穷远才是“脱离”的本质。 二、对比:匀速运动的场 vs. 辐射场 性质 匀速运动(束缚场) 加速运动(辐射场) 来源 \( \mathbf{v} \neq 0 \) \( \dot{\mathbf{v}} \neq 0 \) 电场 \( \mathbf{E} \propto 1/R^2 \) \( \mathbf{E}_{\text{rad}} \propto 1/R \) 磁场 \( \mathbf{B} = (\mathbf{n} \times \mathbf{E})/c \) \( \mathbf{B}_{\text{rad}} = (\mathbf{n} \times \mathbf{E}_{\text{rad}})/c \) 方向 \( \mathbf{B} \perp \mathbf{v}, \mathbf{n} \) \( \mathbf{E}, \mathbf{B} \perp \mathbf{n} \) 能量流 \( \mathbf{S} \propto 1/R^4 \) → 总功率 \( \to 0 \) \( \mathbf{S} \propto 1/R^2 \) → 总功率 \( > 0 \) 是否脱离电荷 ❌ 否,随电荷移动 ✅ 是,以光速传播到无穷远 三、为什么匀速运动的场不能“脱离”? 虽然匀速运动的磁场也垂直于 \( \mathbf{v} \) 和 \( \mathbf{n} \),但它: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