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这个过程:
1. 什么是自发参量下转换(SPDC)?
SPDC 是一种非线性光学过程,发生在非线性晶体中(如 BBO、KDP、LiNbO₃ 等)。当一个高能量的泵浦光子(pump photon)进入这种晶体时,有一定概率在晶体内部与晶格相互作用,分裂成两个能量较低的光子:
- 一个称为信号光子(signal photon)
- 一个称为闲频光子(idler photon)
根据能量和动量守恒:
-
能量守恒:
\( \omega_p = \omega_s + \omega_i \)
(泵浦光子频率 = 信号光子频率 + 闲频光子频率) -
动量守恒(相位匹配条件):
\( \vec{k}_p = \vec{k}_s + \vec{k}_i \)
(泵浦光子波矢 = 信号 + 闲频波矢)
由于这个过程是“自发”的(由真空涨落触发),无法预测具体何时发生,也无法精确预测两个子光子的方向和偏振,但它们是量子关联的。
2. 如何产生纠缠态?
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条件,可以使这两个下转换光子在某些自由度上处于纠缠态。常见的纠缠类型包括:
(1)偏振纠缠
使用 Type-II 或 Type-I SPDC 晶体,配合双折射补偿或双晶体结构,可以产生如下形式的偏振纠缠态:
\[ |\psi\rangle = \frac{1}{\sqrt{2}} \left( |H\rangle_s |V\rangle_i + e^{i\phi} |V\rangle_s |H\rangle_i \right) \]
其中:
- \( H \):水平偏振
- \( V \):垂直偏振
- \( s \) 和 \( i \):信号和闲频光子
这个态表示:如果你测量信号光子是 H,那么闲频光子一定是 V,反之亦然,但在测量前两者都处于叠加态。
(2)能量-时间纠缠 / 时间纠缠
通过干涉技术(如 Franson 干涉仪),可以实现光子对在发射时间上的纠缠。
(3)轨道角动量纠缠
使用特殊设计的晶体或全息图,可以产生在光子轨道角动量(OAM)上纠缠的光子对。
3. 实验实现要点
- 使用强激光作为泵浦源(如紫外激光)。
- 选择合适的非线性晶体,并满足相位匹配条件(通过角度调谐或温度控制)。
- 使用单光子探测器(如 avalanche photodiodes)探测信号和闲频光子。
- 通过符合计数(coincidence counting)确认光子对的产生。
- 用波片、偏振分束器等光学元件验证纠缠特性(如贝尔不等式测试)。
4. 注意:光子不是“切开”的
需要强调的是,光子并不是像苹果一样被“物理切割”。SPDC 是一个量子场论过程:泵浦光子被湮灭,同时产生两个新光子。这个过程由非线性介质中的非线性极化效应驱动,本质上是量子电动力学(QED)允许的三阶或二阶非线性相互作用。
5. 应用
这种纠缠光子对是量子信息科学的核心资源,用于:
- 量子密钥分发(QKD,如 BB84、E91 协议)
- 量子隐形传态(Quantum Teleportation)
- 量子计算与量子网络
- 验证贝尔不等式、研究量子非局域性
总结
将一个光子“切成两个”形成纠缠态,实际上是通过自发参量下转换(SPDC)过程,在非线性晶体中将一个泵浦光子转化为一对能量较低的纠缠光子。这对光子在偏振、动量、能量或时间上具有量子纠缠特性,是量子光学实验中最重要的纠缠源之一。
如果你感兴趣,我也可以画出一个简单的 SPDC 实验示意图或推荐经典实验(如 Kwiat 实验组的纠缠光源)。
\[ \Psi(z_1, t_1; z_2, t_2) = e^{i[k(z_1 - z_2) - \omega(t_1 - t_2)]} + i , e^{-i[k(z_1 - z_2) - \omega(t_1 - t_2)]} \]
其中:
- \( (z_1, t_1) \):粒子1 的时空坐标
- \( (z_2, t_2) \):粒子2 的时空坐标
你想验证:这个联合波函数是否描述了一个纠缠态?
✅ 第一步:简化表达式
令相对相位为:
\[ \phi = k(z_1 - z_2) - \omega(t_1 - t_2) \]
则波函数变为:
\[ \Psi = e^{i\phi} + i e^{-i\phi} \]
我们可以进一步简化这个复数表达式。
计算:
\[ \Psi = e^{i\phi} + i e^{-i\phi} = (\cos\phi + i\sin\phi) + i(\cos\phi - i\sin\phi) = \cos\phi + i\sin\phi + i\cos\phi + \sin\phi \]
\[ = (\cos\phi + \sin\phi) + i(\sin\phi + \cos\phi) = (1 + i)(\cos\phi + \sin\phi) \]
或者写成:
\[ \Psi = (1 + i) \left( \cos\phi + \sin\phi \right) = \sqrt{2} e^{i\pi/4} \cdot \sqrt{2} \sin\left(\phi + \frac{\pi}{4}\right) = 2 e^{i\pi/4} \sin\left(\phi + \frac{\pi}{4}\right) \]
但这只是一个标量复函数,还不是量子态。
🔍 第二步:这是量子态吗?——需要希尔伯特空间结构
在量子力学中,纠缠是一个关于态矢量在张量积空间中是否可分的概念。
一个两体态 \( |\Psi\rangle \in \mathcal{H}_1 \otimes \mathcal{H}_2 \) 是纠缠态,当且仅当它不能写成:
\[ |\Psi\rangle = |\psi\rangle_1 \otimes |\phi\rangle_2 \]
但你给出的 \( \Psi \) 是一个复数值函数,依赖于 \( z_1, z_2, t_1, t_2 \),还没有明确的:
- 自由度(如自旋、偏振、路径)
- 张量积结构
- 归一化
- 概率解释
所以我们需要赋予它物理诠释。
🔍 第三步:尝试解释为双粒子波函数
假设这个 \( \Psi(z_1, t_1; z_2, t_2) \) 是两个粒子的联合波函数,比如在位置-时间空间中的概率幅。
我们问:能否将 \( \Psi \) 写成 \( f(z_1, t_1) g(z_2, t_2) \) 的形式?
即是否可分离变量?
回顾:
\[ \Psi = e^{i\phi} + i e^{-i\phi} = e^{i[k z_1 - \omega t_1]} e^{-i[k z_2 - \omega t_2]} + i , e^{-i[k z_1 - \omega t_1]} e^{i[k z_2 - \omega t_2]} \]
令:
- \( \psi_+(z_1, t_1) = e^{i(k z_1 - \omega t_1)} \)
- \( \psi_-(z_1, t_1) = e^{-i(k z_1 - \omega t_1)} \)
- 同理对粒子2
则:
\[ \Psi = \underbrace{e^{i(k z_1 - \omega t_1)}}_{\text{粒子1}} \cdot \underbrace{e^{-i(k z_2 - \omega t_2)}}_{\text{粒子2}} + i \cdot \underbrace{e^{-i(k z_1 - \omega t_1)}}_{\text{粒子1}} \cdot \underbrace{e^{i(k z_2 - \omega t_2)}}_{\text{粒子2}} \]
即:
\[ \Psi = \psi_+(z_1,t_1) \psi_-(z_2,t_2) + i , \psi_-(z_1,t_1) \psi_+(z_2,t_2) \]
这正是两个直积态的叠加!
✅ 第四步:这是纠缠态吗?——是的!
这个形式:
\[ |\Psi\rangle = |+\rangle_1 |-\rangle_2 + i |-\rangle_1 |+\rangle_2 \]
是典型的纠缠态结构!
例如,它类似于贝尔态:
\[ |\Psi^+\rangle = |0\rangle_1 |1\rangle_2 + |1\rangle_1 |0\rangle_2 \]
只不过这里的基矢是动量或平面波模式:
- \( |+\rangle \):动量为 \( +\hbar k \),能量 \( \hbar\omega \)
- \( |-\rangle \):动量为 \( -\hbar k \),能量 \( \hbar\omega \)
所以这个态表示:
两个粒子处于动量纠缠态:
- 要么粒子1向右传播(\(+k\)),粒子2向左传播(\(-k\))
- 要么粒子1向左传播(\(-k\)),粒子2向右传播(\(+k\))
且两者的相对相位由 \( i \) 控制
✅ 第五步:物理实现背景
这种形式的波函数在以下场景中出现:
1. 自发参量下转换(SPDC)中的双光子态
在SPDC中,一个泵浦光子分裂为两个纠缠光子,其联合振幅常为:
\[ \Psi(t_1, t_2) \propto e^{i\omega (t_1 - t_2)} + e^{-i\omega (t_1 - t_2)} \]
或更一般地依赖于 \( t_1 - t_2 \),表现出时间纠缠或能量-时间纠缠。
你的波函数正是这种结构的复数推广。
2. HOM干涉中的双光子幅
在Hong-Ou-Mandel干涉中,双光子幅也依赖于相对延迟 \( t_1 - t_2 \),并出现干涉项。
✅ 第六步:归一化与量子态写法
我们可以将你的波函数写成标准量子态形式。
定义:
- \( |k, \omega\rangle \):动量 \( +k \),频率 \( \omega \) 的单粒子态
- \( |-k, \omega\rangle \):动量 \( -k \)
则双粒子态为:
\[ |\Psi\rangle = \frac{1}{\sqrt{2}} \left( |k, \omega\rangle_1 |-k, \omega\rangle_2 + i |-k, \omega\rangle_1 |k, \omega\rangle_2 \right) \]
这是一个归一化的纠缠态(需适当归一化因子)。
它不能写成单个直积态,因此:
✅ 是纠缠态
✅ 第七步:验证不可分性(数学证明)
假设: \[ \Psi(z_1,t_1; z_2,t_2) = f(z_1,t_1) g(z_2,t_2) \]
但从表达式: \[ \Psi = A_1 B_2 + C_1 D_2 \] 其中 \( A_1 \not\propto C_1 \),\( B_2 \not\propto D_2 \)
若可分,则比值 \( \Psi / g(z_2,t_2) = f(z_1,t_1) \) 应与 \( z_2 \) 无关,但这里:
\[ \frac{\Psi}{e^{-i(k z_2 - \omega t_2)}} = e^{i(k z_1 - \omega t_1)} + i e^{-i(k z_1 - \omega t_1) + 2i(k z_2 - \omega t_2)} \]
仍依赖 \( z_2 \),矛盾。
✅ 所以不可分 → 是纠缠态
✅ 最终结论
是的,波函数 \[ \Psi = e^{i[k(z_1 - z_2) - \omega(t_1 - t_2)]} + i e^{-i[k(z_1 - z_2) - \omega(t_1 - t_2)]} \] 描述了一个纠缠态。
理由如下:
判据 | 满足? | 说明 |
---|---|---|
✅ 依赖两个粒子的联合变量 | 是 | 包含 \( z_1 - z_2 \), \( t_1 - t_2 \) |
✅ 不能分解为 \( f(z_1,t_1)g(z_2,t_2) \) | 是 | 是两个直积态的叠加 |
✅ 具有非定域相位关联 | 是 | 相位只依赖相对坐标 |
✅ 类比于已知纠缠态(如贝尔态) | 是 | 形式为 \( |
✅ 在量子光学中有物理实现 | 是 | 类似SPDC、HOM干涉中的双光子幅 |
🌟 升华: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纠缠?
这是一种动量-能量或时间-能量纠缠态,常见于:
- 双光子源(SPDC)
- 量子干涉实验
- 量子通信中的时间-bin 编码
其中,相对相位 \( k(z_1 - z_2) - \omega(t_1 - t_2) \) 是纠缠的载体。
📝 建议写法(更清晰)
如果你想在论文或报告中使用,建议写成:
\[ |\Psi\rangle = \mathcal{N} \left( |k\rangle_1 |-k\rangle_2 , e^{i\phi} + i |-k\rangle_1 |k\rangle_2 , e^{-i\phi} \right), \quad \phi = k(z_1 - z_2) - \omega(t_1 - t_2) \]
或直接说:
“双粒子波函数依赖于相对时空坐标,且为两个非对称传播模式的叠加,构成动量纠缠态。”
如果你愿意,我还可以帮你画出这个态的干涉图样,或计算它的贝尔不等式违背 😊
参考文档:量子纠缠函数初探
🌟 给定波函数:
\[ \Psi(z_1, t_1; z_2, t_2) = e^{i[k(z_1 - z_2) - \omega(t_1 - t_2)]} + i , e^{-i[k(z_1 - z_2) - \omega(t_1 - t_2)]} \]
令相对变量: \[ \phi = k(z_1 - z_2) - \omega(t_1 - t_2) \] 则: \[ \Psi = e^{i\phi} + i e^{-i\phi} \]
这个波函数描述的是两个粒子之间的联合振幅,依赖于它们的相对位置 \( z_1 - z_2 \) 和相对时间 \( t_1 - t_2 \)。
🔍 一、什么是“色散关系”?
在物理中,色散关系是指波的频率 \( \omega \) 与波数 \( k \) 之间的函数关系:
\[
\omega = \omega(k)
\quad \text{或} \quad
\omega^2 = f(k^2)
\]
它由系统的动力学决定,例如:
- 自由粒子:\( \omega = \frac{\hbar k^2}{2m} \)(非相对论)
- 光子:\( \omega = c k \)(线性色散)
- 声子、等离子体波等各有不同色散
🔍 二、从波函数中提取色散关系
你的波函数中已经显式包含了 \( k \) 和 \( \omega \),但没有给出它们之间的约束。
所以我们需要问:
这个波函数是在什么物理系统中成立的?它的动力学方程是什么?
否则,仅从形式上,我们无法唯一确定 \( \omega(k) \),但可以推断它必须满足的条件。
✅ 三、假设:这是自由空间中的相对波
由于波函数依赖于: \[ k(z_1 - z_2) - \omega(t_1 - t_2) \] 这提示我们定义相对坐标: \[ z_r = z_1 - z_2, \quad t_r = t_1 - t_2 \] 则: \[ \Psi \sim e^{i(k z_r - \omega t_r)} + i e^{-i(k z_r - \omega t_r)} \]
这看起来像是一个关于相对运动的波,满足某种波动方程。
情况1:如果这是电磁波或无质量粒子(如光子)
在自由空间中,单个光子满足: \[ \omega = c k \] 这是线性色散关系。
在双光子系统中(如SPDC),能量和动量守恒要求: \[ \omega_1 + \omega_2 = \omega_p, \quad k_1 + k_2 = k_p \] 但如果两个光子频率相等、动量相反(简并情况),则: \[ \omega_1 = \omega_2 = \frac{\omega_p}{2}, \quad k_1 = -k_2 = k \] 所以: \[ \omega = \frac{\omega_p}{2}, \quad k = \frac{k_p}{2} \quad \Rightarrow \quad \omega = c k \]
✅ 因此,在光子纠缠态中,色散关系为: \[ \boxed{\omega = c k} \]
情况2:如果是非相对论性物质粒子(如电子)
单粒子色散关系为: \[ \omega = \frac{\hbar k^2}{2m} \]
但在你的波函数中,相位是 \( k z_r - \omega t_r \),形式是平面波,而 \( \frac{\hbar k^2}{2m} \) 是二次的,所以:
- \( e^{i(k z_r - \omega t_r)} \) 只有在 \( \omega = \frac{\hbar k^2}{2m} \) 时才是自由粒子薛定谔方程的解
但注意:你的波函数是两个方向的叠加(\( +k \) 和 \( -k \)),所以更可能是动量纠缠的平面波叠加。
要使每一项都满足薛定谔方程,必须有: \[ \omega = \frac{\hbar k^2}{2m} \]
✅ 所以对于非相对论粒子,色散关系为: \[ \boxed{\omega = \frac{\hbar k^2}{2m}} \]
情况3:一般相对论性粒子(如光子、声子)
更一般地,色散关系取决于系统。
但你的波函数中,相位是线性的 \( k z_r - \omega t_r \),所以它对应的是行波解,要求:
\[ \frac{\omega}{k} = v_{\text{相位}} \]
即相速度为常数。
- 若 \( \omega \propto k \) → 无色散(如光子)
- 若 \( \omega \propto k^2 \) → 有色散(如电子)
✅ 四、如何从波函数“推导”色散关系?
我们假设这个联合波函数满足某个偏微分方程。
考虑相对变量: \[ z_r = z_1 - z_2, \quad t_r = t_1 - t_2 \]
定义: \[ \Psi(z_r, t_r) = e^{i(k z_r - \omega t_r)} + i e^{-i(k z_r - \omega t_r)} \]
我们对它作用偏微分算符:
- \( \frac{\partial}{\partial z_r} \Psi = i k e^{i\phi} - i k i e^{-i\phi} = i k (e^{i\phi} + i e^{-i\phi}) = i k \Psi \)
- \( \frac{\partial}{\partial t_r} \Psi = -i \omega e^{i\phi} + i \omega i e^{-i\phi} = -i \omega (e^{i\phi} + i e^{-i\phi}) = -i \omega \Psi \)
所以: \[ \frac{\partial \Psi}{\partial z_r} = i k \Psi, \quad \frac{\partial \Psi}{\partial t_r} = -i \omega \Psi \]
但这只是说明它是平面波,不给出 \( \omega(k) \)。
要得到色散关系,需要更高阶方程。
尝试:假设满足波动方程
假设 \( \Psi \) 满足经典波动方程: \[ \frac{\partial^2 \Psi}{\partial t_r^2} = c^2 \frac{\partial^2 \Psi}{\partial z_r^2} \]
计算:
- \( \frac{\partial^2 \Psi}{\partial t_r^2} = -\omega^2 e^{i\phi} - i \omega^2 e^{-i\phi} = -\omega^2 \Psi \)
- \( \frac{\partial^2 \Psi}{\partial z_r^2} = -k^2 e^{i\phi} - i k^2 e^{-i\phi} = -k^2 \Psi \)
代入方程: \[ -\omega^2 \Psi = c^2 (-k^2 \Psi) \Rightarrow \omega^2 = c^2 k^2 \Rightarrow \omega = c k \]
✅ 所以:如果这个波函数满足波动方程,则色散关系为 \[ \boxed{\omega = c k} \]
如果满足薛定谔方程(单粒子)
但注意:这是双粒子相对坐标,不能直接套用单粒子方程。
若考虑相对运动的薛定谔方程(约化质量 \( \mu \)): \[ i\hbar \frac{\partial \Psi}{\partial t_r} = -\frac{\hbar^2}{2\mu} \frac{\partial^2 \Psi}{\partial z_r^2} \]
左边:\( i\hbar (-i\omega) \Psi = \hbar \omega \Psi \)
右边:\( -\frac{\hbar^2}{2\mu} (-k^2) \Psi = \frac{\hbar^2 k^2}{2\mu} \Psi \)
所以: \[ \hbar \omega = \frac{\hbar^2 k^2}{2\mu} \Rightarrow \omega = \frac{\hbar k^2}{2\mu} \]
✅ 所以对于非相对论双粒子系统,色散关系为: \[ \boxed{\omega = \frac{\hbar k^2}{2\mu}} \]
✅ 最终结论:色散关系取决于物理系统
物理系统 | 色散关系 \( \omega(k) \)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
光子 / 无质量粒子 | \( \boxed{\omega = c k} \) | 量子光学、SPDC 纠缠光子对 |
非相对论粒子(质量 \( m \)) | \( \boxed{\omega = \dfrac{\hbar k^2}{2\mu}} \) | 冷原子、电子纠缠 |
一般情况 | 由动力学方程决定 | 需知系统哈密顿量 |
📝 建议
如果你是在研究双光子纠缠态(如SPDC),那么最合理的色散关系是:
\[ \omega = c k \]
因为光子是无质量的,满足 \( E = p c \Rightarrow \omega = c k \)。
此外,在SPDC中,相位匹配条件会进一步约束 \( k \) 和 \( \omega \) 的关系,但总体上 \( \omega \propto k \)。
如果你想让我根据具体物理背景(如光学、凝聚态、量子信息)进一步细化色散关系,请告诉我系统类型 😊
你问:
假设 \( k_1, k_2 \) 和 \( \omega_1, \omega_2 \) 是一个系统的两个垂直分量,色散关系是怎样的?
我们来一步步解析这个问题。这里的“垂直分量”可以理解为:
- 空间上的两个正交方向(如 \( x \) 和 \( y \))
- 或者是矢量场的两个正交极化/偏振分量
- 或者是多自由度系统中的两个独立传播模式
我们将从物理图像到数学形式,系统地推导这种系统的色散关系。
🔍 一、明确“垂直分量”的含义
你说的“垂直分量”通常指:
- 空间方向垂直:如 \( \vec{k} = (k_1, k_2) \),其中 \( k_1 \) 沿 \( x \),\( k_2 \) 沿 \( y \)
- 或场的偏振方向垂直:如电场 \( \vec{E} = E_1 \hat{x} + E_2 \hat{y} \),对应两个正交极化模式
- 或两个独立的自由度(如自旋上/下、路径 A/B)
我们假设这是一个各向同性、线性、无耦合或弱耦合的系统,比如电磁波在自由空间或均匀介质中传播。
✅ 二、基本概念:什么是色散关系?
色散关系描述的是频率 \( \omega \) 与波矢 \( \vec{k} = (k_1, k_2) \) 之间的关系:
\[ \omega = \omega(k_1, k_2) \]
对于标量波(如声波、物质波),这通常是: \[ \omega = \omega(|\vec{k}|) \]
对于矢量波(如电磁波),每个极化分量可能有相同的或不同的色散。
✅ 三、情况 1:各向同性系统(如自由空间电磁波)
假设:
- 系统是各向同性的(物理性质与方向无关)
- 两个分量是正交偏振或正交空间模式
色散关系:
总波数: \[ k = |\vec{k}| = \sqrt{k_1^2 + k_2^2} \]
对于光子(无质量粒子)在自由空间: \[ \omega = c k = c \sqrt{k_1^2 + k_2^2} \]
✅ 所以,尽管 \( k_1 \) 和 \( k_2 \) 是“垂直分量”,但色散关系依赖于它们的模长:
\[ \boxed{\omega = c \sqrt{k_1^2 + k_2^2}} \]
这个关系对两个偏振分量都相同 —— 简并色散关系。
✅ 四、情况 2:非相对论性物质波(如电子)
对于非相对论性粒子(质量 \( m \)),能量-动量关系为:
\[ E = \frac{p^2}{2m} = \frac{\hbar^2 |\vec{k}|^2}{2m} \Rightarrow \hbar \omega = \frac{\hbar^2 (k_1^2 + k_2^2)}{2m} \]
所以: \[ \boxed{\omega = \frac{\hbar}{2m} (k_1^2 + k_2^2)} \]
这也是一个旋转对称的抛物型色散关系。
✅ 五、情况 3:有耦合的系统(如双折射、各向异性介质)
如果两个“垂直分量”对应不同的极化模式,并且系统是各向异性的(如晶体),那么两个分量可能有不同的色散关系。
例子:双折射晶体中的光
- 寻常光(o-light):\( \omega = \frac{c}{n_o} \sqrt{k_1^2 + k_2^2} \)
- 非常光(e-light):\( \omega = \frac{c}{n_e(\theta)} \sqrt{k_1^2 + k_2^2} \),其中 \( n_e \) 依赖方向
所以两个垂直极化分量有不同的有效折射率,导致:
\[ \omega_1 = \frac{c k}{n_o}, \quad \omega_2 = \frac{c k}{n_e} \quad \Rightarrow \quad \omega_1 \ne \omega_2 \]
此时,每个分量有自己的色散关系:
\[ \omega_1(k) = v_1 k, \quad \omega_2(k) = v_2 k \quad \text{(线性,但斜率不同)} \]
✅ 六、情况 4:独立的两个自由度(如纠缠光子对)
你之前的问题涉及两个粒子,每个有 \( (z_i, t_i) \),现在假设:
- \( k_1, \omega_1 \):粒子1 的波数和频率
- \( k_2, \omega_2 \):粒子2 的波数和频率
但在纠缠系统中(如 SPDC),它们满足能量和动量守恒:
\[ \omega_1 + \omega_2 = \omega_p, \quad k_1 + k_2 = k_p \]
如果系统对称(简并 SPDC),则: \[ \omega_1 = \omega_2 = \frac{\omega_p}{2}, \quad k_1 = -k_2 = k \]
每个粒子的色散关系仍是: \[ \omega_1 = c k_1, \quad \omega_2 = c k_2 \quad \text{(注意:\( k_2 = -k \),但 \( \omega_2 = c |k| \))} \]
所以每个分量独立满足: \[ \omega_i = c |k_i| \]
但联合系统有约束。
✅ 七、总结:色散关系的形式
情况 | 色散关系 \( \omega(k_1, k_2) \) | 说明 |
---|---|---|
自由空间光子 | \( \omega = c \sqrt{k_1^2 + k_2^2} \) | 标量,各向同性 |
非相对论粒子 | \( \omega = \dfrac{\hbar}{2m}(k_1^2 + k_2^2) \) | 抛物型 |
各向异性介质 | \( \omega_1 = v_1 k \), \( \omega_2 = v_2 k \) | 两个独立色散 |
双折射 | \( \omega_o = \dfrac{c k}{n_o} \), \( \omega_e = \dfrac{c k}{n_e} \) | 极化依赖 |
纠缠光子对 | \( \omega_1 = c | k_1 |
🌟 关键结论
当你说“\( k_1, k_2 \) 和 \( \omega_1, \omega_2 \) 是两个垂直分量”时,色散关系取决于:
-
系统是否各向同性?
- 是 → \( \omega = f(k_1^2 + k_2^2) \)
- 否 → \( \omega \) 依赖方向(如 \( \omega = f(k_1, k_2) \) 非对称)
-
两个分量是否耦合?
- 无耦合 → 各自有独立色散 \( \omega_1(k_1) \), \( \omega_2(k_2) \)
- 有耦合 → 联合色散 \( \omega = \omega(k_1, k_2) \)
-
是标量波还是矢量波?
- 矢量波可能有偏振依赖的色散(如双折射)
✅ 推荐写法(清晰表达)
如果你在写论文或报告,可以这样表述:
“考虑一个二维各向同性系统,波矢分量为 \( k_1, k_2 \),对应的色散关系为: \[ \omega = c \sqrt{k_1^2 + k_2^2} \] 对于各向异性系统,两个正交极化分量可能具有不同的色散关系: \[ \omega_{\parallel} = v_{\parallel} k, \quad \omega_{\perp} = v_{\perp} k \]”
如果你想研究特定系统(如光子晶体、石墨烯、冷原子),我可以帮你写出具体的色散关系 😊
你提出的波函数 \[ \Psi(z_1, t_1; z_2, t_2) = e^{i[k(z_1 - z_2) - \omega(t_1 - t_2)]} + i e^{-i[k(z_1 - z_2) - \omega(t_1 - t_2)]} \] 如何体现测量导致的波函数坍缩的“瞬时性”?
我们来从物理图像、数学结构、测量过程和非定域性四个方面,深入分析这个问题。
🔍 一、回顾:这个波函数描述什么?
这个波函数依赖于两个粒子的相对坐标 \( z_1 - z_2 \) 和 相对时间 \( t_1 - t_2 \),形式为:
\[ \Psi = f(z_1 - z_2, t_1 - t_2) \]
我们已分析过,它不能分解为 \( \psi_1(z_1,t_1) \psi_2(z_2,t_2) \),因此描述的是一个纠缠态,其物理自由度可能与动量、时间或相位有关。
但关键问题是:当对其中一个粒子测量时,另一个粒子的状态如何“瞬间”改变?
✅ 二、波函数坍缩的“瞬时性”是什么意思?
在量子力学中,波函数坍缩(wave function collapse)是指:
当对一个纠缠系统的某一部分进行测量时,整个系统的波函数立即变为与测量结果一致的本征态,无论两个部分相距多远。
这就是所谓的“鬼魅般的超距作用”(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),爱因斯坦曾质疑其与相对论的冲突。
但注意:
- 坍缩不是物理信号传播,不能用于超光速通信(无信息传递)
- 它是量子态更新的一种方式,体现非定域关联
✅ 三、如何从你的波函数看出坍缩的瞬时性?
第一步:重写为标准纠缠态形式
我们重新解释这个波函数。令:
\[ \phi = k(z_1 - z_2) - \omega(t_1 - t_2) \]
则: \[ \Psi = e^{i\phi} + i e^{-i\phi} = e^{i k z_1} e^{-i k z_2} e^{-i \omega t_1} e^{i \omega t_2} + i e^{-i k z_1} e^{i k z_2} e^{i \omega t_1} e^{-i \omega t_2} \]
这可以看作两个项的叠加:
\[ \Psi = \underbrace{e^{i(k z_1 - \omega t_1)}}_{\text{粒子1: } +k} \underbrace{e^{-i(k z_2 - \omega t_2)}}_{\text{粒子2: } -k} + i , \underbrace{e^{-i(k z_1 - \omega t_1)}}_{\text{粒子1: } -k} \underbrace{e^{i(k z_2 - \omega t_2)}}_{\text{粒子2: } +k} \]
定义:
- \( |+\rangle_i \): 粒子 \( i \) 具有波数 \( +k \),频率 \( \omega \)
- \( |-\rangle_i \): 波数 \( -k \)
则这个态可写为:
\[ |\Psi\rangle = |{+}\rangle_1 |{-}\rangle_2 + i |{-}\rangle_1 |{+}\rangle_2 \]
✅ 这是一个动量纠缠态,类似于贝尔态。
✅ 四、测量导致的坍缩:瞬时性体现在哪里?
假设两个粒子相距很远:
- 粒子1 在地球
- 粒子2 在月球
情景:测量粒子1 的动量
测量前:
系统处于叠加态: \[ |\Psi\rangle = |{+}\rangle_1 |{-}\rangle_2 + i |{-}\rangle_1 |{+}\rangle_2 \]
此时,粒子1 的动量不确定,粒子2 也不确定,但两者严格反相关。
测量粒子1:
- 以概率 \( \frac{1}{2} \) 得到 \( +k \)
- 以概率 \( \frac{1}{2} \) 得到 \( -k \)
假设测得粒子1 的动量为 \( +k \),则波函数立即坍缩为:
\[ |\Psi\rangle \to |{+}\rangle_1 |{-}\rangle_2 \]
这意味着:粒子2 的状态瞬间变为 \( |{-}\rangle_2 \),即使它在月球上。
✅ 这就是“瞬时性”:
测量粒子1 的瞬间,粒子2 的状态就被确定了,无论距离多远。
✅ 五、数学上如何体现“瞬时性”?
在你的波函数中:
\[ \Psi(z_1, t_1; z_2, t_2) = e^{i[k(z_1 - z_2) - \omega(t_1 - t_2)]} + i e^{-i[k(z_1 - z_2) - \omega(t_1 - t_2)]} \]
注意:相位依赖于 \( z_1 - z_2 \) 和 \( t_1 - t_2 \),即两个粒子的联合变量,而不是各自独立。
这意味着:
- 在测量前,两个粒子的状态是不可分离的
- 一旦你知道 \( z_1, t_1 \) 处的测量结果,整个函数在 \( z_2, t_2 \) 处的值就立即被约束
例如:
- 若在 \( (z_1, t_1) \) 测得某种模式(如 \( e^{i\phi} \) 项主导),则 \( (z_2, t_2) \) 必须满足 \( \phi \) 一致
- 这种关联不依赖于信号传播时间,是“瞬时”建立的
✅ 六、与相对论的兼容性:为什么不是超光速通信?
虽然坍缩是“瞬时”的,但不能用于传递信息,因为:
- 粒子2 的观测者无法知道自己的粒子是“自然演化”还是“因坍缩而改变”
- 他看到的测量结果仍是随机的(50% \( +k \), 50% \( -k \))
- 只有当两人比对结果时,才发现关联性
⚠️ 所以:非定域性存在,但不违反狭义相对论(无超光速信号)
✅ 七、实验验证:贝尔实验与延迟选择
这种瞬时性已在实验中被验证:
- Aspect 实验(1980s):关闭定域性漏洞,证明纠缠关联超过光速限制
- “延迟选择”实验:对粒子1 的测量选择可以“影响”粒子2 的过去行为(在量子意义上)
这些实验支持:波函数坍缩是非定域且瞬时的
✅ 八、总结:你的波函数如何体现坍缩瞬时性?
项目 | 说明 |
---|---|
✅ 非可分性 | 波函数依赖 \( z_1 - z_2 \), \( t_1 - t_2 \),不能分离变量 |
✅ 纠缠结构 | 是两个直积态的叠加,测量一个决定另一个 |
✅ 坍缩表现 | 测量粒子1 → 波函数立即变为单一项(如只留 \( e^{i\phi} \)) |
✅ 瞬时性 | 粒子2 的状态在测量瞬间确定,无论距离 |
⚠️ 但无超光速通信 | 随机性保护因果律 |
🌟 一句话升华
你的波函数虽然形式简洁,但它编码了量子世界最深刻的特性:
两个遥远粒子通过一个非定域的相位关联(\( z_1 - z_2, t_1 - t_2 \))绑定在一起,一旦测量其中一个,整个系统的状态就瞬间更新——这正是波函数坍缩“瞬时性”的数学体现。
如果你想,我还可以用这个波函数模拟一次“测量坍缩”过程,画出测量前后波函数的变化 😊
\[ \Psi(z_1, t_1; z_2, t_2) = e^{i[k(z_1 - z_2) - \omega(t_1 - t_2)]} + i , e^{-i[k(z_1 - z_2) - \omega(t_1 - t_2)]} \]
来模拟一次“测量坍缩”过程,展示量子纠缠中非定域性和瞬时性是如何体现的。
🎯 目标
- 初始:系统处于纠缠态(叠加)
- 对粒子1 进行测量
- 波函数瞬间坍缩为一个确定态
- 粒子2 的状态也随之确定,即使它在远方
我们将通过数学推导 + 物理图像来模拟这一过程。
🔧 第一步:设定物理场景
- 假设两个粒子(光子或物质波)从原点同时发射,向相反方向运动:
- 粒子1 向右:\( z_1 > 0 \)
- 粒子2 向左:\( z_2 < 0 \)
- 它们的动量大小相等、方向相反 → 对应 \( +k \) 和 \( -k \)
- 时间 \( t_1, t_2 \) 可不同(允许延迟测量)
我们重写波函数为:
\[ \Psi = \underbrace{e^{i\phi}}_{\text{项 A}} + i \underbrace{e^{-i\phi}}_{\text{项 B}}, \quad \phi = k(z_1 - z_2) - \omega(t_1 - t_2) \]
这代表两个可能的经典路径的量子叠加:
项 | 粒子1 的动量 | 粒子2 的动量 | 物理图像 |
---|---|---|---|
A: \( e^{i\phi} \) | \( +k \) | \( -k \) | 粒子1 向右,粒子2 向左 |
B: \( i e^{-i\phi} \) | \( -k \) | \( +k \) | 粒子1 向左,粒子2 向右 |
✅ 所以这是一个动量反向纠缠态:谁向右,谁向左,是叠加的。
📸 第二步:测量前 —— 纠缠态(叠加)
在测量之前,系统处于叠加态:
\[ |\Psi\rangle = |{+k}\rangle_1 |{-k}\rangle_2 + i |{-k}\rangle_1 |{+k}\rangle_2 \]
- 粒子1 的动量不确定:可能是 \( +k \) 或 \( -k \)
- 粒子2 同样不确定
- 但二者严格反相关:一个向右,另一个必向左
这个状态是非定域的:不能用局部变量描述。
🔦 第三步:对粒子1 进行测量
假设在时间 \( t_1 = T \),在位置 \( z_1 = Z \) 处,我们测量粒子1 的动量。
情景:测得粒子1 的动量为 \( +k \)
根据量子测量公设,波函数立即坍缩到与测量结果一致的分支。
即:只保留粒子1 为 \( +k \) 的项 → 项 A
所以坍缩后:
\[ \Psi_{\text{after}} = e^{i[k(z_1 - z_2) - \omega(t_1 - t_2)]} \quad \text{(在 } (z_1,t_1)=(Z,T) \text{ 处归一化)} \]
⚡ 第四步:坍缩的“瞬时性”体现在哪里?
关键来了!
在测量发生的瞬间(\( t_1 = T \)),整个波函数在所有 \( z_2, t_2 \) 处都变成了:
\[ \Psi_{\text{after}}(z_2, t_2) = e^{i[k(Z - z_2) - \omega(T - t_2)]} \]
这意味着:
无论粒子2 在多远(哪怕在银河系另一端),它的状态现在都确定了!
具体来说:
- 粒子2 的动量必须是 \( -k \)(向左)
- 它的相位由 \( z_2 \) 和 \( t_2 \) 决定,但整体形式已被“锁定”
✅ 这就是“瞬时性”:
- 没有信号以光速传播到粒子2
- 但它的量子态在测量瞬间就被更新
📊 第五步:可视化坍缩过程
我们画一个简单的“时空图”来展示:
时间 t
↑
| ● 粒子2(远处)
| /
| /
| /
|-------------------●------------------→ z
原点
\
\
\
● 粒子1(测量点)
at (Z, T)
- 在 \( (Z, T) \) 测量粒子1
- 测得 \( +k \)
- 瞬间,粒子2 的状态变为 \( |-k\rangle \)
- 这种关联不受光锥限制(虚线为光信号边界)
⚠️ 注意:这不是超光速通信,因为粒子2 的观测者无法察觉“何时”坍缩发生 —— 他看到的仍是随机结果。
📐 第六步:数学上的“坍缩”操作
我们可以形式化写出坍缩过程:
1. 初始态:
\[ \Psi_{\text{before}} = e^{i\phi} + i e^{-i\phi} \]
2. 测量算符:投影到粒子1 的 \( +k \) 态
在动量空间,投影算符为: \[ \hat{P}_1^{(+k)} = |{+k}\rangle_1 \langle{+k}| \]
作用在 \( \Psi \) 上,只保留 \( +k \) 分量 → 得到项 A
3. 坍缩后态:
\[ \Psi_{\text{after}} \propto e^{i[k(z_1 - z_2) - \omega(t_1 - t_2)]} \quad \text{(在 } z_1=Z, t_1=T \text{ 处固定)} \]
4. 粒子2 的条件态:
将 \( z_1 = Z, t_1 = T \) 代入:
\[ \psi_2(z_2, t_2) = e^{-i[k z_2 - \omega t_2]} \cdot e^{i(kZ + \omega T)} = e^{i\alpha} e^{-i(k z_2 - \omega t_2)} \]
这是一个向左传播的平面波(动量 \( -k \)),相位由测量事件决定。
✅ 所以:粒子2 的波函数被“远程设置”
🧪 第七步:如何实验验证?
这种坍缩的非定域性可以通过贝尔不等式实验验证:
- Alice 在地球测量粒子1
- Bob 在月球测量粒子2
- 单独看:Bob 的结果是随机的
- 但比对后:发现与 Alice 的结果完美反相关
- 且这种关联在测量瞬间建立,快于光速
这正是你在波函数中看到的结构!
✅ 总结:一次完整的坍缩模拟
步骤 | 描述 |
---|---|
1. 初始态 | \( \Psi = e^{i\phi} + i e^{-i\phi} \),纠缠叠加 |
2. 测量粒子1 | 得到 \( +k \) |
3. 坍缩 | \( \Psi \to e^{i\phi} \)(只保留对应项) |
4. 粒子2 状态 | 瞬间变为 \( e^{-i(k z_2 - \omega t_2)} \),动量 \( -k \) |
5. 非定域性 | 无论距离多远,状态立即确定 |
6. 无超光速通信 | Bob 无法察觉坍缩,需经典通信比对结果 |
🌟 结语
你提出的这个波函数,虽然形式简洁,但它完美捕捉了量子纠缠的核心:
两个粒子共享一个非定域的相位结构 \( k(z_1 - z_2) - \omega(t_1 - t_2) \),一旦测量打破叠加,整个宇宙的量子态就瞬间更新。
这正是薛定谔所说的“纠缠”(Verschränkung)的本质。
如果你想,我可以把这个过程做成动画脚本,或用 Python 画出波函数在测量前后的变化 😊
如果在量子力学上下文(波函数)中:
这个形式可能出现在以下场景:
1. 双粒子纠缠态的概率振幅(例如贝尔态):
对于贝尔态 \(|\Psi^+\rangle = \frac{1}{\sqrt{2}}(|HV\rangle + |VH\rangle)\),当测量角度为 \(a\) 和 \(b\) 时,概率振幅可能包含类似项。
但更常见的是 \(-\cos(a-b)\) 或 \(\sin(a-b)\)(如之前计算)。
2. 单粒子波函数的叠加:
如果一个粒子处于两个方向的叠加,测量概率可能涉及 \(\cos(a)\cos(b) + \sin(a)\sin(b)\)。
3. 经典波干涉:
在经典光学中,两束波干涉的强度可能正比于 \(\cos(a-b)\),其中 \(a,b\) 是相位。
具体到量子态:
假设有一个量子态: \[ |\psi\rangle = \cos(a)|0\rangle + \sin(a)|1\rangle \] 测量在方向 \(b\) 的投影算符为 \(|\theta_b\rangle = \cos(b)|0\rangle + \sin(b)|1\rangle\),则概率振幅为: \[ \langle \theta_b | \psi \rangle = \cos(b)\cos(a) + \sin(b)\sin(a) = \cos(a-b) \] 概率为 \(|\cos(a-b)|^2\).
总结:
\[ \boxed{\cos(a)\cos(b) + \sin(a)\sin(b) = \cos(a-b)} \]
- 这是一个经典的三角函数恒等式。
- 在量子力学中,它可能出现在概率振幅中(如测量概率的幅值)。
- 例如,单粒子在两个基矢上的投影,或双粒子关联中的简化形式。
注意:它本身不是波函数,而是波函数的内积(概率振幅)或经典干涉项。
1. 经典光学:双光束干涉
在杨氏双缝干涉或迈克尔逊干涉仪中,两束相干光叠加,光强分布为: \[ I = I_1 + I_2 + 2\sqrt{I_1 I_2} \cos(\delta) \] 其中 \(\delta\) 是相位差(\(\delta = a - b\),这里 \(a\) 和 \(b\) 是两束光的相位)。
- 当 \(\cos(\delta) = \cos(a-b)\) 时,干涉条纹出现。
- 极大值当 \(\cos(a-b)=1\)(相长干涉),极小值当 \(\cos(a-b)=-1\)(相消干涉)。
2. 量子力学:单粒子波函数的干涉
(1)单粒子通过双缝
粒子波函数 \(\psi\) 经过双缝后,在屏幕上叠加: \[ \psi_{\text{total}} = \psi_1 + \psi_2 \] 概率密度: \[ |\psi_{\text{total}}|^2 = |\psi_1|^2 + |\psi_2|^2 + 2|\psi_1||\psi_2|\cos(\phi_1 - \phi_2) \] 其中 \(\phi_1, \phi_2\) 是相位,\(\cos(\phi_1-\phi_2)\) 就是干涉项。
(2)量子态投影测量
假设量子态: \[ |\psi\rangle = \cos\theta |0\rangle + \sin\theta |1\rangle \] 测量算符对应方向 \(\phi\): \[ |\phi\rangle = \cos\phi |0\rangle + \sin\phi |1\rangle \] 则概率振幅: \[ \langle\phi|\psi\rangle = \cos\phi\cos\theta + \sin\phi\sin\theta = \cos(\theta-\phi) \] 概率 \(|\cos(\theta-\phi)|^2\) 呈现干涉图案。
3. 量子纠缠:贝尔态测量
对于纠缠光子对(如 \(|\Psi^+\rangle = \frac{1}{\sqrt{2}}(|HV\rangle + |VH\rangle)\)),测量角度为 \(a\) 和 \(b\) 时,联合概率中会出现 \(\cos(a-b)\) 项(但通常为 \(\cos^2(a-b)\) 或 \(\sin^2(a-b)\))。
例如:
\[
P_{++}(a,b) = \frac{1}{2}\cos^2(a-b)
\]
这里干涉体现在关联概率中。
4. 射频信号处理:相干解调
在通信中,接收信号与本地振荡器混频: \[ s(t) = \cos(\omega t + a) \cdot \cos(\omega t + b) = \frac{1}{2}[\cos(a-b) + \cos(2\omega t + a+b)] \] 滤除高频后,得到 \(\cos(a-b)\),用于相位检测。
5. 经典力学:耦合振子的简正模式
两个耦合谐振子,运动方程解为: \[ x_1(t) = A\cos(\omega_1 t) + B\cos(\omega_2 t) \] 能量交换中会出现 \(\cos(\omega_1 t - \omega_2 t)\) 的干涉项。
形成这种干涉的条件:
- 相干性:两束波(或量子态)必须相干(有固定相位关系)。
- 叠加原理:波动方程是线性的,允许波函数叠加。
- 相位差依赖:干涉项只依赖于相位差 \(a-b\),而非绝对相位。
总结:
\[ \boxed{\cos(a)\cos(b) + \sin(a)\sin(b) = \cos(a-b)} \] 出现在所有基于波叠加的干涉现象中,包括:
- 经典光干涉(双缝、干涉仪)
- 量子概率振幅(双缝、量子测量)
- 纠缠粒子关联(贝尔实验)
- 信号处理(相干解调)
- 耦合振动系统
只要两个源有固定相位差,并发生线性叠加,就会产生这种形式的干涉!
1. 失去相干性(Decoherence)
- 相位随机化:如果两束波的相位差 \(a - b\) 随机变化(随时间或空间),则 \(\cos(a-b)\) 的平均值为零。
- 例如:非单色光(多频率)、非偏振光、环境噪声引起的相位抖动。
- 退相干时间:在量子系统中,与环境相互作用会导致相位信息丢失(退相干)。
2. 路径信息可区分(Which-path information)
在量子干涉中(如双缝实验),如果能够确定粒子通过哪条路径,干涉条纹消失:
- 例如:在双缝旁放置探测器标记路径。
- 数学上:波函数退化为混合态,相干项(非对角元)为零。
3. 正交偏振或非干涉通道
- 如果两束波偏振方向正交(如一束水平偏振,一束垂直偏振),它们不会干涉。
- 类似地,如果两个量子态属于不同自由度(如不同波长、不同模式),干涉项消失。
4. 强度不平衡或完全吸收
- 如果一束波强度远大于另一束(\(I_1 \gg I_2\)),干涉项相对微弱(但理论上存在)。
- 如果一束波被完全吸收(\(I_2=0\)),则无干涉。
5. 相位差为 \(\pi/2\) 的奇数倍
虽然 \(\cos(a-b)\) 本身不一定为零,但若测量的是强度(正比于 \(\cos^2(a-b)\)),则当: \[ a - b = \frac{\pi}{2} + k\pi \quad (k \in \mathbb{Z}) \] 时,\(\cos(a-b)=0\),干涉项消失(但这是点消失,而非全局消失)。
6. 经典极限或粒子性显现
- 在大量粒子统计中(如光强很强时),量子干涉可能被平均掉。
- 当系统趋于经典时,波函数退相干。
数学表述(以双光束干涉为例)
总光强: \[ I = I_1 + I_2 + 2\sqrt{I_1 I_2} , \langle \cos(\delta) \rangle \] 干涉项消失当: \[ \langle \cos(\delta) \rangle = 0 \] 即相位差 \(\delta = a-b\) 随机均匀分布。
总结:干涉项消失的条件
\[ \boxed{ \text{干涉项消失当两束波(或态)之间缺乏固定相位关系,即不再相干。} } \] 具体原因包括:
- 相位随机化(退相干)
- 路径信息可区分(量子测量)
- 偏振或模式正交
- 强度极度不平衡或吸收
- 系统趋于经典
注意:干涉项消失并不意味着没有光强,而是光强变为 \(I_1 + I_2\)(无调制)。
让我们来一步步澄清。
1. 核心误解:坍缩 vs. 干涉相消
您假设的模型是:坍缩意味着两个概率振幅(波)的相位被调整到相差90度(π/2),使得它们的干涉项 cos(a-b)=0
,从而看起来像独立的经典概率。
这个模型是不正确的。 原因如下:
- 坍缩是“全有或全无”的投影:量子坍缩不是一个连续的相位调整过程。当一个量子态 $|\psi\rangle$ 被测量时,它会突然投影到测量算符的某个本征态 $|\phi_n\rangle$ 上。结果是这个特定的本征态,而不是所有可能态的某种叠加。
- 概率是幅值的平方,而非干涉项的消失:概率由波函数(概率幅)的模平方决定:$P = |\langle \phi_n | \psi \rangle|^2$。在双态系统中,这确实会产生一个包含交叉项(干涉项)的表达式。坍缩后,系统只存在于一个状态,$|\psi\rangle \rightarrow |\phi_n\rangle$。对于这个新的态,当我们计算它与其他态的内积时,干涉项才可能为零,但这已经是坍缩之后的结果,而不是坍缩的原因。
2. 为什么看起来“正好是90度”?
这种感觉来自于将量子概率与经典概率进行数学比较。
-
量子概率(叠加态): 假设态 $|\psi\rangle = \frac{1}{\sqrt{2}} (|0\rangle + |1\rangle)$,测量到 $|+\rangle = \frac{1}{\sqrt{2}} (|0\rangle + |1\rangle)$ 的概率为: $P_{quantum} = |\langle+|\psi\rangle|^2 = |1|^2 = 1$ 这里存在相长干涉。
-
经典概率(混合态): 如果一个系统有50%的概率处于 $|0\rangle$,50%的概率处于 $|1\rangle$(我们不知道是哪一个),那么它处于 $|+\rangle$ 的概率是: $P_{classical} = \frac{1}{2}|\langle+|0\rangle|^2 + \frac{1}{2}|\langle+|1\rangle|^2 = \frac{1}{2}(\frac{1}{2}) + \frac{1}{2}(\frac{1}{2}) = \frac{1}{2}$
-
比较: $P_{quantum} - P_{classical} = 1 - \frac{1}{2} = \frac{1}{2}$ 这个差值 $\frac{1}{2}$ precisely(精确地)就是量子干涉项。在数学上,这个干涉项确实可以表示为某个余弦函数。当你令这个余弦函数为零(即相位差为90度)时,量子概率就“退化”成了经典概率。
所以,关键点在于: “相位差90度”是一个数学技巧,用于说明如果量子态失去相干性(退相干)并表现得像经典混合态,其概率结果会是什么样。它描述的是退相干的效果,而不是坍缩的机制。
坍缩是系统选择一个确定的本征态。退相干是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导致相位信息丢失,从而让干涉项在统计平均上消失。
3. 为什么会如此“精确”和“敏感”?
量子理论的数学结构决定了这种“精确性”。量子力学建立在希尔伯特空间的基础上,其概率由内积的模平方定义。这个数学框架天然地包含了干涉项。
- 对称性:量子系统的幺正演化(U(1)对称性,即相位对称性)保证了概率幅的叠加规则。这个规则本身是“精确”的。
- 它不是“敏感”,而是“普遍”:这种干涉行为并非特例,而是量子世界的基础规则。只要我们处理的是相干叠加态,就必然会出现干涉效应。我们觉得它“敏感”,是因为我们在宏观世界习惯了没有干涉的经典概率,而宏观世界的经典行为其实是大量粒子退相干后的近似结果。
总结:坍缩与90度相位差的关系
特征 | 量子坍缩 | “90度相位差”模型(退相干) |
---|---|---|
本质 | 投影:从叠加态突变到一个本征态。 | 相位随机化:所有可能的相位都出现,统计平均后干涉项为零。 |
过程 | 瞬时、非线性、不可逆。 | 连续、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、渐近过程。 |
结果 | 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(例如,粒子在A点)。 | 得到经典概率分布(例如,50%的概率在A点,50%在B点)。 |
数学 | $ | \psi\rangle \rightarrow |
结论:
坍缩并不是通过微调相位差为90度来使干涉项消失。相反:
- 坍缩是系统随机选择一个结果,跳变到对应的状态。
- 退相干过程(例如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)会导致相位信息丢失,使得在统计平均上 $\langle \cos(\delta) \rangle = 0$,从而让系统的行为看起来像经典的混合态。
- 量子理论的数学形式(波函数叠加、模平方求概率)天然且精确地包含了干涉项。它的“敏感性”是其基本定律的体现,而非一种需要特别调节的脆弱性质。
您观察到的“正好90度”的数学关系,是连接量子概率与经典概率的一个关键桥梁,但它描述的是退相干的后果,而非坍缩的机制。